赴一场足球“盛宴”
带着好奇,带着娱乐,带着对足球知识的一知半解,我兴致勃勃地走进了南非世界杯赛场,赶赴一场足球“豪门盛宴”。
开幕式上,巨大的“甲壳虫”令人惊讶,浓郁的民族特色的表演大开眼界。就是时间太短。南非对阵墨西哥的首发战中,看到一半,突然想到一个问题,就问身边大呼小叫的先生:“足球比赛,一个队多少人?”先生瞬间“石化”,半响没有声音。我又连续不断地问:“现在一场比赛多少分钟?40分钟还是45分钟?定位球和任意球有区别吗?”一直没有声音的先生第一次积极鼓励我:“你可不可以看书去”
当然不可以。我不再要求先生“诲人不倦”。没有答案不要紧,我需要的不是答案,不是结果。我不需要知道谁是足球先生,谁进球了。我是冲着那些自己感兴趣的细枝末节赶赴这场“盛宴”的。
第一个细节就是在阿根廷对阵尼日利亚,看到了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身影—马拉多纳。一身笔挺的西服,整齐梳理的头发,花白的胡须,悠闲地站在球队后面,随着队员进入了偌大的足球场。老马回来了!只不过。这一次,他变身为“马大帅”了。
16年前那个炎热的夏天,已经34岁的马拉多纳第四次以球员身份参加世界杯。那也是“球王”马拉多纳最后一次以球员身份参加世界杯比赛。16年后,马拉多纳再一次参加世界杯,则是以主教练身份参加世界杯。他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装束,一种特有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:世界杯,马拉多纳回来了!
16年,数字不大,却感觉好遥远。有的人爱他,有的人恨他,有的人讨厌他,有的人跟随他。媒体报道他的一喜一怒,闪光灯追踪他的一举一动。自己却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,看他从膀阔腰圆,甩着一头浓密黑发,矫健地奔跑在绿茵场的青年变成一个笨拙肥胖的中年男人;看他从一个足球巨星到一个瘾君子。他在变老,自己也在变老。总认为,他会永远消失在足球场上。一个亲吻大力神杯的场面只能成为永远的记忆。自己也不会再看世界杯了。谁能想到,他回来了。又一次站在绿茵场上,只不过换了一身服饰,换了一种身份。眉眼之间却依稀可见当年的神采。
一个人的性格总是通过细节显露出来。第一次以教练身份出现的马大帅的“表演”给人感觉着实可爱。别的教练稳坐帅位,气定神闲,也许这看上去更像教练,也许太胸有成竹了。而马大帅坐不住,也许是体内有太多的运动因子。他一直在球场边晃悠,球到脚下,随意地颠了几下,娴熟的脚法立马显出功夫。在阿根廷对阵韩国一场,他一个漂亮的颠球令全场欢呼。每一次,阿根廷进球,他手舞足蹈,高声咆哮,一颗大脑袋真甩,几乎要冲进场内。他为进球欢呼,为没有进球遗憾。自己的情感毫不掩饰。
特别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,他拿着一个苹果,吭了两口。要回答记者问题了,这个苹果放哪呢?想把苹果放口袋,不卫生;放桌子上,好像不雅。老马的率性性格决定还是拿在手上。回答了问题后,立马咬了一口苹果,捂住嘴,有滋有味地吃着。
一位记者问马大帅:“您认为球队今天的防守能够抵挡住巴西或是英格兰的进攻吗?”。“我说过球队的目标是打满7场比赛,现在我们已经打了一场并取得了胜利。”这就是“马大帅”,这就是一个“球王本色”,体现的正是他的个人魅力。
或许马拉多纳本人会因为性格,以前的各种事情而受人非议,但不可否认的是,一个为足球而生、为胜利而战的马拉多纳在重回世界杯之后,带给自己球队的是信心,是胜利;带给世人的绝对是一个看点甚至是激动。一名球迷甚至将马拉多纳的巨型玩偶头像戴在了自己头上。
还有头戴各种各样的帽子,挥舞着旗子,标语等物品,吹着“呜呜祖啦”,呐喊着,欢呼着,唱着跳着的球迷,还有种种令人惊叹,令人好笑,令人惋惜,令人惊愕的一个个细节:黄油手,乌龙球,零角度射杀••••••。
因为熟悉的身影,因为可爱而狂热的球迷,因为种种细节,这场足球盛宴才显得更加精彩,有味道,五彩斑斓。对于我这个球盲,“伪球迷”,只需要这些熟悉的面孔,有趣的细节唤起自己对足球的热爱和回忆,把自己又带回到世界杯。
不带任何目的,不关注结局,不去想阿根廷能走多远,不去想马拉多纳的第五次世界杯征程是否会以成功收场,是否会再吻大力神杯。只单纯地为每一支球队加油,为每一个进球而喝彩,为每一个失误而惋惜,为每一个出现的有趣场面而欢笑。为他们的顽强,为他们的技术,为他们的参与,为他们的拼搏,为他们的自信,为他们的欢呼而欢呼。简单地看,热烈地欢呼,饱了眼福,也发泄了心中的积郁。当盛宴结束,再回到现实中,再面对琐碎的生活,相信自己会又一个好的平静的心态对待了。如此看世界杯,也是特不错的。下一次,还会有机会让自己发泄的。一次次的积郁,一次次的发泄,生活也就在这样循环中进行着,延续着。